The company provides expert consultancy services to commercial operators, and due diligence to investors,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mixed use, airports, travel, and retail property. The team help their clients by delivering expert services in commercial intelligence and quick wins; commercial strategy and vision; space planning and revenue forecasting; and investment advisory and due diligence.
从概念到落成:与 Lola Gu 对话
Lola Gu 于2018年加入Benoy贝诺。最初担任城市设计师的她,在过去七年里,职业领域从总体规划转向建筑设计,职位也从高级建筑师晋升至副总监。在此,她分享了自己的职业生涯、设计理念,以及对视觉叙事的热爱。

能否为我们概述一下你至今的职业历程?
我曾在利物浦大学攻读建筑学专业。获得学位后,我在上海工作了四年,之后移居伦敦,在伦敦大学学院(UCL)巴特莱特建筑学院攻读跨学科硕士学位,主攻建筑与城市设计方向,尤其专注于历史城市环境领域。这些学术经历对我影响深远,不仅让我热衷于跨尺度项目工作,也激发了我对文化遗产、城市干预以及跨学科思维的浓厚兴趣。
2018 年,我以城市设计师的身份加入Benoy贝诺。在最初的两年里,作为总体规划团队的一员,我参与了诸如塔什干新城(New City of Tashkent)和 NEOM extra 等大型项目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逐渐意识到,自己更渴望看到想法转化为实际建筑,更希望参与项目从概念构思到最终落成的全过程,因此我转而加入了建筑设计团队。
如今,作为副总监,我专注于中大型混合用途及商业开发项目,尤其聚焦中东地区市场。我与Benoy贝诺在迪拜、上海、新加坡及美国的全球工作室紧密协作,主导了多个重点项目。其中包括目前正在利雅得建设、荣获 “2024 年中东设计奖” 的 OSUS Green Office Tower;此外,还有 Marina Bay Masterplan in Khobar 以及 Al Jawhara Mixed-Use Project in Jeddah。




最初是什么启发你进入建筑行业?如今又从何处汲取灵感?
我成长于中国西部,那是一个文化极具多样性与复杂性的地区。在那里,我接触到了丰富的地方乡土艺术、多元的宗教背景、层次丰富的社会环境,以及由独特建筑与景观塑造的充满活力的城市肌理。这样的成长环境,让我对以文化为导向、富有创意的设计产生了浓厚兴趣。我深刻意识到,建筑师的职责在于创造有意义的空间——这些空间需与使用者产生共鸣,能够反映他们的故事、价值观与日常生活。
如今,我的灵感来源于 “寻找乡土文化与当代建筑的联结”:探索如何通过现代设计方案保护并彰显文化遗产与地域特色。同时,城市历史、美术、时尚及平面设计也会为我带来灵感。这些领域的知识不断滋养我的设计直觉,帮助每个项目呈现出更深的内涵与独特性。
作为前端建筑设计师,你最享受工作中的哪个部分?
我最享受的是能从项目初期就直接与客户及相关利益方沟通协作。作为前端设计师,沟通是至关重要的。与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、与他们的愿景保持一致,是打造有意义建筑的关键。我尤其重视实地考察与商务差旅:这些经历让我能够深入了解当地环境、直接捕捉客户的愿景,同时洞察当地市场需求。与客户面对面交流、共同研讨创意并协作完善方案,这对我而言是极大的动力来源。此外,在现场迎接新挑战,见证一个设计概念逐步演变为实体建筑,这一过程也极具成就感。
你的核心设计优势是什么?
我的核心优势在于概念思考与叙事能力,能够将抽象想法转化为清晰且有感染力的空间叙事。同时,我遵循一套严谨的设计流程:通常从手绘草图开始,这能帮助我快速可视化设计概念、奠定设计基调。在项目初期——尤其是与客户沟通的关键阶段,草图不仅能让我探索建筑形态、测试空间层级,还能清晰且富有情感地传递设计理念。
在初步草图的基础上,我会进一步推进到3D建模阶段。通过3D建模,我和团队能够测试建筑的体量、立面、建筑语言及整体视觉效果与质感。这一流程也能优化我们向客户的汇报效果——毕竟清晰的沟通与生动的叙事在汇报中至关重要。向客户清晰阐述设计方案、证明我们有能力实现他们的愿景,有助于赢得客户的认可与支持,进而推动投资者及其他关键利益方参与项目。
我始终高度重视设计语言的构建,致力于为每个项目打造连贯且有冲击力的视觉标识。我对美学与细节有着敏锐的洞察力,这能确保我们的设计无论是在汇报呈现中,还是在建筑实体表达上,都具备高品质、精细化且贴合项目需求的特点。我的目标始终是创造 “概念丰富、视觉吸引力强、且与当地语境紧密结合” 的空间。


在你的工作中,学术理论与实践操作的联结有多重要?
我认为充分运用所学的学术知识十分重要。单纯的理论与概念无法转化为实际建筑,我们必须将理论应用于实践,推动项目从概念走向落成。否则,设计难以落地,也无法衡量实际成果。
我主攻城市更新与历史建筑研究,这一学术背景至今仍在影响我的设计方法。例如,在2022年Benoy贝诺参与的豫园设计竞赛(Yu Garden Competition)中,我们的设计概念就源于我硕士论文中关于 “类型学与文化叙事” 的研究。看到这些学术理念在最终的设计方案中落地成型,我感到非常满足。
学术与实践的联结,还需要强大的人脉网络与生态系统,需要有供人们分享想法与方法的平台。正是基于这一理念,我协助创办了数字期刊《Urbanogram》,旨在联结巴特莱特建筑学院的校友。该期刊汇聚了全球各地的建筑理论学者与执业建筑师,为年轻从业者提供了在全球范围内发表文章、分享城市设计与建筑领域新观点的平台。我相信,这些融合学术理论与实践经验的讨论,能为我们的工作增添深度,也让我们对建筑行业有更全面的认知。
你如何描述自己整体的设计理念?
对我而言,设计是一段持续学习、不断适应且充满好奇心的旅程。无论是设计趋势、技术手段还是文化变迁,保持对变化的开放态度,是在行业中保持相关性与创新性的关键。我们必须乐于接纳新想法,否则就会停滞不前。
我的职业旅程深受学术探索、跨学科思维、国际协作及前端设计经验的塑造。在这段旅程中,我逐渐形成了以 “战略性创意、视觉清晰度与文化敏感性” 为核心的设计理念。我坚信手绘草图能激发创意、生动的视觉呈现能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,也相信通过开放且深入的沟通,能与客户建立持久的合作关系。
真正激励我的,是见证一个想法的成长:从一次对话、一张草图,到与客户达成共识的共同愿景,最终转化为融入现实世界的实体空间。对我而言,作为设计师的价值,就体现在这种 “沟通协作、叙事表达与设计转化” 的过程中。







